东西问丨汤恩平:施普林格·自然怎样促进中外学术界合作共赢?

发布时间:2024-04-27 21:18:07 来源: sp20240427

   中新社 北京10月25日电 题:施普林格·自然怎样促进中外学术界合作共赢?

  ——专访施普林格·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暨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博士

   中新社 记者 孙自法

  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、最负盛名的学术出版机构之一,施普林格·自然集团(Springer Nature)与中国学术界有何渊源,如何合作共赢?施普林格·自然旗下《自然》及众多专业期刊与中国科研教育机构有哪些交流合作?

  施普林格·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暨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(Niels Peter Thomas)博士近日在北京接受 中新社 “东西问”专访,回应和解读了上述话题。

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
   中新社 记者:作为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,施普林格·自然从1869年创立《自然》期刊以来,与中国有何早期交往与联系?

  汤恩平:施普林格·自然既是非常新又是很有历史的一家跨国出版公司,2015年由施普林格、《自然》等多个颇受信赖的品牌,以及此前独立的出版机构合并而成,其中每个组成部分都有悠久的历史,多数成立于19世纪中叶,因此出版历程都超过150年。

  早在300多年前的1681年,我们就出版了第一本书。纵观历史,在最开始,我们专注于欧洲的作者,但100多年前我们就已开始强化与中国的联系。比如,1907年,如今属于施普林格·自然一部分的麦克米伦公司,就在中国任命了首位销售代理。所以,从20世纪初开始,施普林格·自然就比较活跃地向中国销售内容,同时也从中国作者这里获取内容。

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的施普林格·自然集团展台。彭大伟 摄

   中新社 记者: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,施普林格·自然如何逐步推进与中国学界的交流合作?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?

  汤恩平:我们在新中国的首次正式亮相是在1973年,那时施普林格在广州参加广交会,与中国内地建立了联系。

 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,施普林格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作者出版著作,其中一部分比较重要的作品来自中国数学家,我们用英文为他们出书。这一时期,施普林格·自然与中国的交流越来越多,参加了从第一届开始的历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。

  到2000年初,我们在中国设立办事处,自此不断强化业务,一直到目前,施普林格·自然在中国已有300多名员工。这个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、90年代我们重新与中国学术界建立联系时打下的。

   中新社 记者:您本人成长经历和工作生活跨越东方和西方,您觉得中国与欧美学界之间有何异同?您对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有何建议?

  汤恩平:中外科研界之间的差异,其实比多数人所认为的要小,我在职业生涯中遇到过许多西方和中国的学者、研究人员等,他们多数人面临着一样的困难、问题和挑战,通常是关于资助、资源获取、终身教职的竞争等。他们所遇到的困难、精益求精的精神,以及推进科学和科学原理的想法都非常相似。

  当然,中外学术人群之间也存在差异,因为他们成长于不同的文化之中。比如,中国文化对谦虚有着根深蒂固的要求,因此许多中国研究人员会回避跟媒体谈论自己的成就。虽然并非所有西方的研究人员都善于与媒体沟通,但有些人更擅长于推销自己的成果。

  我对中外研究人员有同样的建议,就是去寻求国际合作,发展自己的网络,包括与海外研究人员的联系网络,并且事不宜迟。从施普林格·自然的出版数据可以看出,研究人员如果与其他研究群体的研究人员合作,大家会取得更大的成功。

  合作似乎有种强大的力量。中外年轻的科研人员合作,平均而言会产生更好的成果,我建议从职业生涯一开始,就要在国际上拓展自己的网络,并尽量与更多人合作,这有助于改善研究工作,带来更多可能。

2021年5月,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施普林格·自然在北京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,介绍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(LHAASO)重大发现成果。孙自法 摄

   中新社 记者:施普林格·自然在华如何持续推进合作共赢?

  汤恩平:最近几十年中国学术界取得非凡的科学进展,我们也尽力提供帮助将这些成就传播给国际科学界。

  科研是一项巨大的集体努力,越多人参与其中,科研就会做得越好,就会越超比例地加速整个世界的科研产出。中国在向研发投入更多资源之后,重要的是与世界分享成果,中国研究人员也要尽量多地获取来自中国之外的内容,这恰好是学术出版机构能发挥的作用。

  学术出版机构处于向研究人员传播科研成果的中间位置,既从中国向海外传播,也从西方向中国传播,并且确保质量、维护科学记录,尽力向科学界所有人提供可信的知识,我们在其中发挥着推进者的作用。

  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,仅以施普林格·自然为例,旗下2000多种期刊2022年就发表中国学者近10万篇文章,出版图书近千部。我们着眼于所有学科,助力全面传播这些知识,帮助中国和西方的研究人员聚拢在一起,以便他们相互合作,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,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科学进步,也有助于整个世界的科学进步。

1981年,施普林格为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和王元出版著作《数论在数值分析中的应用》。受访者供图

   中新社 记者: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已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,作为学术出版业内人士,您对此如何评价?施普林格·自然中国办公室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联合设立的“英文编辑及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基金研究项目”,将如何助力中国建设国际一流期刊?

  汤恩平:中国推进的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既有助于建立好的期刊,也有助于研究人员的持续发展,最终让科研界的每个人都取得进步并获益。施普林格·自然非常支持这个计划,我们参与其中并且是最大的合作伙伴。我们与中国合作出版的近200种期刊中,已有6种进入该计划的领军期刊之列。

  施普林格·自然会尽可能多地与中国机构合作出版期刊,我们相信合作不仅有助于强化期刊,也有助于增强期刊运营人员的专业化。因此,施普林格·自然中国办公室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也联合设立“英文编辑及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基金研究项目”,帮助强化中国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专业技能。

  施普林格·自然看重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,也看重出版机构之间的合作,在期刊和图书出版方面与中国许多个人、机构、出版社进行接触并开展各种合作,以英文与普通大众及全球分享科研成果。这些工作都基于同样的目标,未来我们需要有更大的合作、更大的网络,以便我们都能从中获益。

   中新社 记者:您于2020年12月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,这个奖项对您意味着什么?施普林格·自然与中国的合作,目前已达到怎样的规模和水平?您对未来交流合作有何展望与期待?

  汤恩平: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对我来说意义重大,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。这个奖项激励我继续努力,增加图书出版合作,增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在学术上的合作。

汤恩平于2020年12月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,是历届获奖者中为数不多的学术出版人。受访者供图

 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5年,那时还只有十几岁,生活在大学校园里,每天都见到研究人员并与他们交谈。现在我在中国感到非常舒适,每次到北京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。从少年时代起,我就认为我们需要相互交谈,互相学习,一起改变世界,这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,并有益于人类。作为施普林格·自然的代表,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做得更多,鼓励所有人一起为共同目标而努力。2019年,施普林格·自然发起设立“中国新发展奖”,以表彰可持续领域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图书作者。

 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需要理解,中国的研究在西方是很需要的,西方的研究在中国也是很需要的。通过将东西方的研究连接起来,正如过去几十年施普林格·自然所成功做到的,并将这种精神带入未来,我们就能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合作。

  对于期刊和图书出版而言,无论什么形式,不管是开放获取,还是订阅模式;无论什么学科,不管是自然科学,还是社会、人文科学,我们都需要东西方的合作。我很高兴为此作出贡献,将我所获得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及其精神带入未来,并尽可能鼓励更多的人,为实现全球加强合作的目标而继续努力。(完)

  受访者简介:

  汤恩平(Niels Peter Thomas),电气工程硕士和经济学博士,现任施普林格·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暨全球图书业务总裁,其负责的集团图书业务包括30多万册学术图书,涵盖各个学科领域,每年出版新书1.3万册;另负责管理集团在全球的600多位编辑,以及协调集团旗下不同品牌的图书出版业务。其主要职责还包括负责制定施普林格·自然的全球战略,以打造图书出版和阅读的未来。

   汤恩平博士2005年加入施普林格,他一直致力于向全球学术界推广来自中国的学术和科研图书。2020年12月,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向汤恩平颁发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,表彰他为促进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贡献。

【编辑:苏亦瑜】